|
大雄宝殿是寒山寺正殿,雄峙台基之上。大殿面阔五间十八点五米,进深四间十四米,高十二点五米。单檐歇山顶,飞甍崇脊,檐角舒展。正中三间有露台前伸,四周绕以汉白玉杆,饰以莲花宝座、海棠等图案,雕琢极其精细。露台中央设有炉台宝鼎,鼎上铸有“大化陶?F”、“百炼金刚”、“大清宣统三年”、“重建寒山寺造”等字样。鼎内终日香烟缭绕,使寺院平添宁静安谧的气氛。
殿宇门楣上高悬“大雄宝殿”匾额,由谢孝思所书。殿内庭柱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书楹联:
千馀年佛土庄严,姑苏城外寒山寺; 百八杵人心警悟,阎浮夜半海潮音。 |
上款署“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二年岁次戊辰仲夏”。东南亚佛教国家以1956年作为释迦牟尼佛涅??二千五百周年纪念,谟依此推算佛历纪年。“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二年”,即公元1988年,中国农历是戊辰年。下款署“赵朴初敬撰并书”,并加盖一方印章“朴初八十后作。
殿中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,晶莹洁白,一尘不染。须弥座上安奉释迦牟尼佛金身佛像,慈眉善目,神态安祥。清代塑像已在“文革”中横遭破坏,现存佛像装金开光法会。佛像前侍立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两大弟子。两侧靠墙壁供奉明代成化年间(公元1465――1468年)所铸十八尊铁铸鎏金罗汉,造型生动,神态逼真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1981年由佛教胜地山西五台山移置于此。
|
|
寒山寺大雄宝殿如来佛像背后的墙壁间,供奉着寒山、拾得石刻画像,而不是海岛观音,这与其他的寺庙有所不同。造像出自清代乾嘉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。
罗聘(公元1733――1799年),字?q夫,号两峰、花之寺僧、衣云和尚。原籍安徽歙县,适居江苏扬州。他幼年丧父,家境清寒,但博闻强记,聪敏过人,为大画家金农的入室弟子。擅画人物、佛像、山水、花果、梅竹,笔情古逸,思致渊雅。金农赞曰:“放胆作大干,极横斜之妙”,“笔端聪明,无毫末之舛”。学成后曾游越、楚、齐、豫、燕、赵,三上京都,名动公卿。但他“一身道长,半世饥驱”,终身布衣。著有《香叶草堂诗集》。罗聘造像,奇而不诡,尤工画鬼,曾作多本《鬼趣图》,讥讽世态,名流争相品题。他的这幅寒山、拾得图,是其人物画中的佳作,用笔大胆粗犷,线条流畅爽利。图中寒山右手指地,谈笔风生;拾得袒胸露腹,欢愉静听。两人披头散发,憨态可掬。上有题词:
寒山、拾得二圣降乩诗曰:“呵,呵,呵,我若欢颜少烦恼,世间烦恼变欢颜。为人烦恼终无济,大道还生欢喜间。国能欢喜君臣合,欢喜庭中父子联。手足多欢荆树茂,夫妻能喜琴瑟贤。主宾何在堪无喜,上下情欢分愈严。呵,呵,呵!”考寒山、拾得为普贤、文殊化身。今称和圣、合圣,为寒山、拾得变相也。花之寺僧罗聘书记。
寒山、拾得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。在相传唐贞观年间(公元627――649年)台州刺史闾邱胤撰《寒山子诗集传》,以及宋僧赞宁著《宋高僧传》中,记述了他们的灵异事迹。
关于寒山子,世人既不知其来历,也不知其姓氏,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“疯狂之士”。他隐居在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“寒岩”的地方,经常往来国清寺。平时以桦皮为冠,布裘破敝木屐履地,形容枯悴,或长歌徐行,或叫噪凌人,或望空独笑,或深思玄想。但出言吐语,都颇具哲理,口中常唱咏道:“咄哉,咄哉!三界轮回。”他与国清寺的拾得十分友善。这拾得本是弃儿。有一次,国清寺丰干禅师外出,有道边听见小孩啼哭,循声寻找,见一数岁孩儿,无家可归,就带回寺院,于是众僧便随口称他为“拾得”。起初,拾得在寺内掌管食堂香灯。有一天,竟登上佛座,与塑像对盘而食。僧徒急忙将其赶下座来,随即罢免了他的堂任,叫他厨下干活。拾得时常把寺里的残食盛放在粗竹筒里,让寒山带回充饥。两人唱诗吟偈,放浪形迹,怡然自得。活说闾邱胤即将赴任,忽然头痛难忍,医药无效。恰逢丰干禅师前来拜谒,察见病情,声称不必忧虑,吮水一喷,病人顿觉神清气爽,头疾霍然而愈。闾邱胤心里甚觉奇异但向丰干禅师询问台州有何名贤。丰干曰:“见之不识,识之不见。若欲见之,不得取相,乃可见之。”并告之国清寺寒山、拾得实是文殊、普贤菩萨的化身。闾邱胤到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,在厨房见到“状如贫子”的寒山、拾得,躬身礼拜。两人连声吆喝,呵呵大笑,说道:“丰干饶舌!饶舌!弥陀不识,礼我何为?”携手出寺,归寒岩而去。闾邱胤又到寒岩谒问,并送衣裳药物。两人缩身遁入岩石穴缝中,说道:“报汝诸人,各各努力。”岩缝泯然而合,从此杳无踪迹。闾邱胤命僧人道翘搜导遗物,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间抄得诗歌三百馀首,编成《寒山子诗集》,流传于世。书末还附有丰干、拾得诗篇,所以又称《三隐诗集》、《三圣诗集》。
关于寒山子的活动年代与诗集的形成,唐代天台道士杜光庭则有不同的说法。他在《仙传拾遗》、《太平广记》卷五十五记载:
寒山子者,不知其名氏,大历中,隐居天台翠屏山。其山深邃,当暑有雪,亦名寒岩,因自号:“寒山子”。好为诗,每一篇一句,辄题于树间石上,有好事者随而录之,凡三百馀首。多述山林幽隐之兴,或讥讽时态,能警励流俗。桐徵群徐灵府序而集之,分为三卷,行于人间……
书中把寒山子说成是道家神仙但杜光庭的记述远不及佛门“三隐”事迹影响深广。
随着“三隐”故事的广泛流传,民间也就把寒山、拾得和丰干当作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和弥陀佛的化身,造像供奉,顶礼膜拜。据《寒山寺志》记载,北宋著名诗人、大书法家黄庭坚《题落星寺》诗中自注:“僧隆宋寺僧,其所藏画笥,至近亦唐人笔,此寒、拾像之最古者。
在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宋代石塔中,东塔第二层有寒山、拾得两尊浮雕石像,各高两米,宽一米。寒山左手经卷,右手置胸前;拾得左手握念佛珠,右手屈举。两人面露喜色,潇洒自然。据《东南文化》1990年第6期载文介绍,这是我国内现存最早的寒、拾雕像。
清雍正十一年(公元1733年),世宗胤?G敕封寒山、拾得为和合二仙。于是寒、拾二圣成为祥和吉庆的象征,受到众的敬奉和喜爱。寒山寺中罗聘的作品,则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二圣石刻画像。
在大殿后堂南侧壁间,还嵌有一幅寒山子画像石刻。这是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郑文焯游览枫桥寒山寺时,在游船中画的写意人物画像。上有题诗云:
登岳采五芝,涉涧将六草。 散发荡元缁,终年不华皓。 |
款署“光绪庚辰九月既望,枫桥舟中写。大鹤居士郑文焯指头戏墨”。
昔苏文忠过洛城广爱寺,观朱瑶画文殊、普贤,题诗赞叹。证之唐闾邱允《天台国清寺记》,以寒山、拾得为文殊、普贤化身。然则坡公诗中所称“朱瑶唐晚辈,得法尚雄深”,在唐代已有其画像,为世所瞻奉。此图乃高密郑中书叔问所写,寒山仙迹,游戏三昧,得且园墨逸趣,藏之吴中故家有年已。今寒山寺落成,因取以钩模入石,为识其颠末云。宣统充分戌之岁冬至日,云阳程德全题。
郑文焯(公元1856――1981年),字叔问,一字俊臣,号小坡,晚号大鹤山人,又号石芝崦主人,别署冷红词客,奉天铁岭(今属辽宁)人,隶籍汉军正黄旗,东汉山东高密大儒郑康成的后裔,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举人,官司内阁中书。自幼濡染家学,工词章,通音律,词风遥接宋代周邦彦、姜夔,为湖南词家王?运所叹服。他精研石考证,旁及医理,著有《大鹤山人全集》。又擅书画篆刻,所作山水高古清逸,花卉人物别有风致。这幅寒山子画像,用手蘸墨画成,即所谓指头画。据清人方薰《山静居论画》中曰:“指头画起于张?b,?b作画或用退笔,或以手摸绢素而成。”其实唐人张?b喜用秃笔,只是偶然以指涂抹,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头画。直到清康熙年间,才出现了指画名家高其佩。高其佩(公元1660――1734年),字韦之,号且园,又号南村,奉天铁岭人。他自称指头画得于梦授,曾刻一印“画从梦授,梦自心成”。所作指画,无论是花木、鸟兽、鱼龙、人物,奇情异趣,信手而成。郑文焯的这幅画,简练苍古,虽仅寥寥数笔,已将寒山子的颠狂之态刻划得惟妙惟肖。
大殿后堂壁间嵌有书条石十二方,其寒山敢五方诗三十六首,分刻四石。诗后有一段题跋曰:
右寒山子诗,唐《艺文志》入释家类,作七卷。世传台州刺史闾丘允得其题句于寒岩竹木石壁间,因令国清寺僧道翘纂集成帙,凡三百馀首。宋淳熙中沙门道南为之记,始有传本。明吴、计两家复核刻,并为一卷。别本世所希见。渔洋山人尝称其五言有唐词,不名一格,盖所谓“诗杂仙心,超以象外”者也。今既谋诸邦士大夫,重修寒山寺落成,复得其诗集旧本,选录如干首,砻诸寺壁。其大引起多讽时励俗之作,以幽隐歌笑出之,岂辟世面非遗世者,乃托言“丰干饶舌”邪?爰识数语,以质后之揽者。宣统庚戌九月,云阳程德全记。 |
寒山子是唐代杰出的隐逸诗僧。他的诗或晓畅明白,清新自然,或幽冷空灵,别具境界。兹录两首如下:
其一 重岩我卜居,鸟道绝人迹。 庭际何所有,白云抱幽石。 住兹凡几年,屡见春冬易。 寄语钟鼎家,虚名定无益。 |
其二 极目兮长望,白云四茫茫。 鸱鸦饱?F?^,鸾凤饥彷徨。 骏马放石碛,蹇驴能至堂。 天高不可问,鹪?G在沧浪。 |
与寒山子诗相连的石刻,还有自唐至清历代诗人题咏十五首,分刻八石,依次为韦应物《宿寒山寺》,张祜《枫桥》,皎然《闻钟》,张师中《游寒山寺》,程师孟《寒山寺》、《游枫桥偶成》,孙觌《与温老》、又三绝,高启《赋得寒山寺送别》、《枫桥》,王士正(即王士?G)《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、礼吉》,沈德潜《枫桥夜泊》两首。诗后有跋:
余既写寒山、拾得诗,刻石壁间,继念古今过客咏题斯寺者众矣,何竟让《枫桥夜泊》一绝独有千古,岂诗之传不传,亦有幸有旨幸耶?致事稍暇,随笔选录,得韦苏州以次十数首,迄归愚尚书而止。意为妙利古刹,重拭爪痕,寒山有知,当不笑余多事也。张懿孙诗,曲园太史已?P王郇公故事,大书植石,故不具录云。程德全书并识。 |
在大雄宝殿后堂,朱红漆钟架上悬挂青铜乳头钟一口,铸工精致,颇具唐钟风范,说起这口铜钟,其间有一段来历。
寒山寺素以钟声闻名天下。但唐代古钟历经兵燹,早已湮没无存。明代嘉靖年间(公元1522――1566年)铸造的巨钟,据说“遇倭变,销为炮”。另有传闻,这口大钟已流落日本。日本有关人士四处搜寻,未见下落。于是由山田寒山发起募捐,于1905年集资重铸铜钟,赠送苏州寒山寺。这口钟高约零点八米,口径约零点六二米。上有模铸铭文《姑苏寒山寺钟铭》:
姑苏寒山寺历动年久,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。尝闻寺钟转入我邦,今失所在,山田寒山搜索甚力,而遂不能得焉。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,来请余铭。寒山有诗,次韵以代铭。姑苏非异域,有路传钟声。勿说盛衰迹,法灯灭又明。明治三十八年四月,大日本侯爵伊藤博文撰。子爵杉重华书。大工:小林诚义。施主:十方檀那。 |
这口青铜乳头钟凝结着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,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。